外宣

您的位置:首页»外宣»正文

三问四川新动能:人才支撑与能源强省如何实现同频共振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编辑:谢娜  审核:  终审:新闻中心   日期:2024-01-24  访问: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响应“双碳”目标,高位谋划,迅速行动,《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部署相继出炉,一条能源强省、“逐绿”而行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能源强省,离不开人才支撑。作为四川省“双碳”“主战场”的能源产业,特别是新能源行业加速“抢人”,正是清洁能源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新能源行业人才短缺的直接映射。那么,四川如何高质量实现能源强省战略?清洁能源产业如何破解人才短缺症结?四川能源强省何以与人才支撑同频共振?当务之急、现实之需的人才困局如何破?

近年来,四川省依据自身基础条件特色和发展省情,持续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在能源领域探索出一条政府、产业、高校协同发力、融合引育的发展新路径,全面夯实着能源强省的人才根基。

聚焦能源产业转型

持续壮大能源“人才川军”

四川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分布集中、特色鲜明。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资源品种齐全,且开发价值较高;川西高原及攀西地区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富集。当前,四川正致力于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致力于从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加速转型。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四川将实现核准建设规模1200万千瓦以上,新增投产水电装机规模2400万千瓦左右;新增风电6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力争建成充电桩12万个、总充电功率220万千瓦;力争年输气能力达到700亿立方米,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630亿立方米。

随着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四川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

为推动区域创新人才的加快聚集,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着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四川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进一步浓厚识才爱才敬才氛围,培育壮大着新时代更高水平的“人才川军”。

其中,围绕能源产业领域,四川各地也打出组合拳,与国内一线城市上演“抢”人才大战。

宜宾立足新能源产业,创新工作方法,引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联合打造出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平台。成都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发挥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四川最大氢源制备基地优势和能源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聚焦未来能源产业广泛引才。作为我国主要的多晶硅产地之一,乐山为帮助企业吸引留住更多晶硅光伏产业高层次人才,修订了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单设晶硅光伏专项人才资金5000万元。

此外,作为国内锂电产业重镇,遂宁近年来把锂电产业作为构建“3+3+3”现代产业体系的“一号工程”,拥有天齐锂业等锂电企业60余家、各类锂电项目60余个,总投资超千亿元,正逐步构建起“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锂电池—终端应用—综合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加速升腾着“成渝之星”。以锂电人才和企业引进入手,遂宁致力于到2025年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平台5个以上、国际国内领先的锂电技术研发平台2个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造产业,遂宁专门修建了一座学院——锂电科技学院。该学院占地330亩,采用“产、学、研、商、游、宿”六位一体的理念建设,开设有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分析检验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三大专业,预计从2026年起每年可稳定向遂宁射洪锂电产业园输送高技能人才1600名。

一系列人才政策的不断加码,为四川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上了新动能。

聚焦人才供给主阵地

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能源产业的成功转型,离不开能源人才这一关键主体;而能源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能源类高校这一主阵地。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A+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肩负着为西部输送高素质基层工作者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自办校以来,西南石油大学在国内首创天然气工程学科,培养了全国70%以上的天然气技术骨干,被誉为我国“天然气人才摇篮”。

据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柯熹介绍,该校已从全域思政新格局、全链课程新体系、实践育人新平台、卓越师资新机制4个方面创建起油气行业高校一流本科人才的“四新驱动”培养体系。

在廖柯熹看来,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至关重要。该校构建的“共谋发展、共建专业、共育师资、共享平台、共订标准”及“学科融合、通专融合、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五共五融”协同育人和校企合作模式,将产教深度融合起来,共同培育出复合型的能源人才,实现能源产业全链条联动。这不仅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为企业发展供给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先后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等大型能源类企业共同建设了国家级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全国首批)、省级光伏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构建起现代天然气“地质—开发—钻井—开采—集输—长输—储气—利用”、光伏新能源“关键材料-装备制造-器件制造-集成系统-智慧能源-环境保护”的全产业链学生培养体系。西南石油大学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新兴本科专业。

廖柯熹表示,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打造一流能源人才培养高地,为能源强省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能源绿色革命的重大需求等贡献更大力量。

聚焦现代产业主力军

持续营造引育用才新环境

人才集聚是快速提高现代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群体效应”。于现代能源产业而言,人才驱动同样必不可少的重要引擎之一。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在全川运营加油加气站2290座、运营油库21座、便利店1658座、股权合资企业106家,以43%的油气站点保障了全川70%以上的供油任务。近年来,该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出了积极构建“三横一纵”丰字型业务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世界一流绿色低碳综合能源销售企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所谓‘丰字型’业务就是加快推动传统能源、新能源、非能源三大业务协调发展,并将数智化技术贯穿其中,赋能业务提速提质。在这一过程中,就亟需着力建设适应企业转型发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党委组织部长刘军说。

据刘军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人才强企推进年”“管理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加快建设着销售行业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初步达到“实现一个目标、推进两个转变、建立四大机制、打造八支队伍”既定要求,构建了广大干部员工赓续红色石油血脉、潮涌干事创业力量的生动局面,为该公司连续6年站稳千万吨以及能源强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新能源中心负责人周枭潇、发展计划部新能源规划岗罗希则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成长的新兴人才。他们表示,由于新能源产业人才供给存在一定的缺口,为此公司选择从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人才模式,而自己正是内部培养的成员之一。公司提供的“量体裁衣”式服务,也为自身成长营造了优质的发展环境。

无独有偶,程晓明于2010年入职年处理能力13.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净化总厂长寿分厂。2023年8月,他来到年处理能力40亿立方米的安岳净化公司。程晓明说,从“小厂”到“大厂”的经历,让他感受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产量逐年攀升,也感受到天然气净化行业的迭代更新,更为这个行业迸发出的蓬勃创新力兴奋不已。

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推出“英才计划”,将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充实到油气田科技战略人才后备队伍中,一人一档建立“英才”成长档案,全程跟踪培养。目前,“英才”队伍已扩大到40人,在项目组织、过程管理及成果申报上均有明显进步,逐步成长为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利用博士后工作站的优势,该公司多渠道选拔优秀博士毕业生,形成“引进一名博士后、突破一项技术难题、培育一批技术人才”的链式效应。通过对外发放“英雄帖”,该公司还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灵活引入高端领军人才,强化科技人才群体效能和集智倍增效应,博士青年人才占比创新高。

此外,作为国内一流的国际化清洁能源服务商,四川川能智网实业有限公司在面对人才缺口的问题也淡然处之。该公司副总经理冯然表示,“朝阳产业面临人才短缺,这可以理解。只要国家重视、资本进入,人才的问题必然得到解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入人才、尊重人才,通过股权激烈等方式,打造一个懂人才的公司和一个有高度契合的发展团队。”

能源强省,人才为本。随着政府、产业、高校的携手同行,“逐绿”而进,四川定能让人才成为赋能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房金)

报道链接: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641245796336640

推荐